每年三、四月份的清明時節(jié)正是采集茵陳蒿的幼嫩莖葉入藥的時間。
茵陳蒿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,在幼苗的背面可清晰地看見很多白絨,所以也稱作絨蒿。
正是由于它的幼苗生有很多白絨,象是棉花一樣軟綿綿的,因此有些地方也稱它為綿茵陳。
茵陳蒿有著明顯而獨特的氣味,某些人又因此稱它為臭蒿。
茵陳蒿性微寒,歸肝、脾、胃、膽經(jīng)等,可以清熱解毒、利濕退黃。
茵陳蒿可以治療濕瘡瘙癢、黃疸和小便不利等癥,在清明時節(jié)很多地方的人把它研碎和入糯米粉中做粿吃,因此被稱為清明草。
茵陳蒿同野菊花和艾草的形態(tài)特征有很多相似之處,尤其是它們的幼苗幾乎就是長得一模一樣的。
茵陳蒿和野菊花,以及艾草雖然都有香味,但是三者對比的區(qū)別非常明顯,或許是分辯幼苗的最好方法之一。
不過,就食用而言,除了古籍本草說野菊花有小毒之外,應(yīng)該都是可以食用的。
這不,清明時節(jié)的這些茵陳蒿被人掐了一茬又一茬,怎么也長不高。
不過,只要不施與化學(xué)除草劑,它們就照樣可以年年長出來讓人們祛病延年的同時大快朵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