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一個人出現(xiàn)了口腔潰瘍、口干口臭、牙齦出血、長痘痘等情況,第一反應是什么呢?
妙姐相信,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“上火”。
兵來將擋,既然上了火,那當然是想盡辦法“下火”。
泡菊花茶、吃苦瓜、喝去火藥、吃蓮子心……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,卻仍不見效。
更為關鍵的是,這類“上火”人群越是用寒涼、苦澀的清熱瀉下之物“滅火”,虛寒的表現(xiàn)就越會加重。
哪怕是貪了兩口水果、一杯冷飲,痛經(jīng)、拉肚子等問題都會跟著找上門來。
如果你被這樣的怪現(xiàn)象長期糾纏,那么就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變成了傳說中的“上熱下寒”體質。
在中醫(yī)眼中,到底什么是上熱下寒?
所謂的上熱下寒,當然還要分“上”、“下”兩個部分來討論:
上面是滿滿的火,具體表現(xiàn)為口腔潰瘍、喉嚨痛、眼干眼澀、容易上火、長痘痘,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(xiàn)牙齦出血或是流鼻血等。
下面是一派的寒氣,具體表現(xiàn)為手腳冰冷、尿頻、腰膝酸冷、大便不成形,女性還會出現(xiàn)宮寒或是痛經(jīng)。
現(xiàn)代人經(jīng)常會出現(xiàn)上熱下寒,中醫(yī)認為出現(xiàn)上熱下寒其實就是陽不歸位,因為中焦不通、陰盛于下、虛陽上浮?!饵S帝內經(jīng)》曾記載過上熱下寒,“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……人之傷于寒也,則為病熱?!?/p>
那么,上熱下寒到底是怎么出現(xiàn)的?
上熱下寒,到底從何而來?
上熱主要是因為陽氣過盛,現(xiàn)代人長期動腦、動眼、動嘴,陽氣就往上跑,而下寒是因為身體下部經(jīng)常久坐或是長期保持一種姿勢,導致血運不暢,從而出現(xiàn)寒涼。
中部的脾胃作為氣機升降的樞紐,也會因為飲食不同而出現(xiàn)不同的問題,過于寒涼的食物會傷害脾胃,過于熱氣的食物又容易導致上火。
那么,上熱下寒該如何調?
要解決“上熱下寒”這一問題,要遵循3步走的原則:
一要扶陽祛下焦的寒濕;
二要把陽氣拉回到原來的位置,恢復身體的正常循環(huán);
三是要減少或者避免上火。
在用藥上,張仲景在他的《金匱要略》里面就提出了甘草瀉心湯。對于“上”面的虛火,湯中的黃連、黃芩,可起到瀉火的作用。
張元素在其所著《珍珠囊》中曾記載過黃連的功效“其用有六:瀉心火,一也;去中焦?jié)駸?,二也;……止中部見血,六也?!?/p>
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記載黃芩“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,瀉心湯,凡四方皆用黃芩,以其主諸熱,利小腸故也?!?/p>
對于“下寒”癥狀,張仲景多從打通中焦、固住脾胃正氣入手。湯中的炙甘草、干姜、大棗就可起到調理脾胃的作用。
清代尤在涇在《傷寒貫珠集》中曾指出炙甘草“擴建中之制,為陰陽并調之法?!?/p>
《別錄》記載干姜“主治寒冷腹痛,中惡,霍亂……止唾血。”《本經(jīng)》指出大棗能“助十二經(jīng),補少氣少津液,身中不足?!?/p>
除了用藥,調理上熱下寒還可從日常生活中“下功夫”
艾灸既有補陽功效,又有潛陽作用,是調理上熱下寒最適合的方法。
艾灸能夠驅除寒、濕、淤,也能消除中焦淤阻,補足中氣,幫助脾升胃降等推動心腎相交的功效。
艾灸主要分為兩個步驟:
第一步打通中焦,把陽氣引到胸腔,上火的癥狀會逐漸消散。
第二步引火歸元,把火歸于身體下部,這一步可以配合泡腳以及按摩腳底穴位。
與此同時,上熱下寒還可以在平時的飲食上進行調理,食物對于調理身體也是有很好功效??偠灾壕獾娘嬍?、適量的運動、愉悅的心情等都是調理上熱下寒的要點。
找記者、求報道、求幫助,各大應用市場下載“齊魯壹點”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壹點情報站”,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! 我要報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