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談?wù)勔轮侨绾芜m應(yīng)季節(jié)變化的?
很多美人大冬天的都要露胸露大腿,這習慣不好。
寒從腳底生,外寒侵人,傷人陽氣,陽氣虛則抵制疾病無力。
遵循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“必順四時而適寒暑”的養(yǎng)生方法(《靈樞本神》),隨時注意氣象情況,相應(yīng)增減衣著。
一般是早晨穿什么衣服,中午不驟然輕易脫掉,尤其是春秋二季,氣候多變,時寒時熱,更為小心。小孩子這點不注意的話,就很容易感冒了。
其實,四季衣著,但取適體,不求華麗。樸素是很美好的。
很多人退休以后,不能適應(yīng)退休生活,一下子就病了。
本來有權(quán)的,現(xiàn)在沒了,說話也不算數(shù)了,說了人家也不聽,心里很是不爽。
暫借天地之間而已,老了,還是把那些事留給年輕人吧!說教也沒用,年輕人不聽,只會自己徒生氣傷身罷了
年輕人犯錯便由其犯錯,每個老年人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?
老年人在家,也會閑出病的。
原來有工作,有很多事做的,一下子就賦閑在家了,又不會學陶淵明作閑情賦,閑久了,又悶出病來。
人們退休以后,有孫子,就帶帶孫,亦是人生一種樂趣。(很多兒子兒媳又給氣受 )
老了更應(yīng)該有自己活動的園地,有自己的愛好樂趣,可選擇一兩種比較喜歡而有意義的事情以怡情悅性。
如書法、繪畫、音樂、唱歌、讀書、吟詩寫作、雕刻、集郵、下棋、種花、盆栽、刺繡等等。
不要沉迷于打麻將、賭錢等無益的活動。我不是禁欲主義者,不沉迷就好,喜歡就打打吧!
如果能寄情于一種文化藝術(shù)之中,以增加生活情趣,陶冶性情,使精神有所寄托,避免無聊枯寂,那就更好了。
上述這些雅致的文化生活,是可以通過學習逐步培養(yǎng)起來,興趣是可以慢慢形成的!
老了,很少有人找,日子岑寂,要學會自己找快樂,找一些老年朋友作伴,這樣才活得舒服點。心情愉悅,人才健康。
老年人的精神情緒要平靜,
精神情緒對于養(yǎng)生是極為重要的,
精神情緒對于養(yǎng)生是極為重要的,
因為人的臟腑氣血,均可受七情所左右。心情舒暢,則臟腑安和,氣血調(diào)暢,即使偶有邪氣的干擾,亦可把它抑制下去,不致生病。
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說: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(nèi)守,病安從來?”
恬淡,是心情安閑清靜;
虛無,是思想上沒有貪求妄想,患得患失的觀念。
這樣則整體的生理活動保持正常,正氣充沛,抗御能力良好,疾病自難于發(fā)生。
在人的一生中,總不會一帆風順,有順境也會有逆境。
如何對待?各人有所不同。有些人處于順境則驕奢淫逸,處于逆境則憤懣不平?;蛟诶Ь持谢倚膯蕷?意志消沉。
這樣隨境遇變化而情感變化,雖是人之常情,卻總是不利于健康的。
尤其老年人,臟腑薄弱,氣血已虛。大的情緒波動身體總是很難承受的了。
活到老了,更應(yīng)該看淡順逆了。若一朝看透了,一身清風爭多少。
關(guān)于飲食
飲食還應(yīng)有所節(jié)制,不宜暴飲暴食,尤其是老年人,更應(yīng)注意。
疾病中的“食中”,是指醉飽過度所致中風類的病變,這在老年人尤為多見.
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指出:“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”又說:“膏粱之變,足生大丁。”一方面指出暴飲暴食之害,同時說明過多食膏粱厚味,可以導致癰疔等疾患。
不要過多地吃肉類,以免消化不良。這對老年人尤為重要,
因肉食過多,容易引起血脂增高、動脈硬化,可導致高血壓、中風、心臟病。
我國一向以谷類為主食,佐食也是以蔬菜為多,肉類只占少量。這是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的。